中醫「快、譯、通」:淺談陰陽五行與寒熱虛實

在先前的專欄中,有跟大家簡單說明中醫的基礎概念(還沒看過的點這裡:中醫是什麼)

而我們 懋霖—創新漢方 認為,中醫充滿了許多神奇與奧妙之處,若只稍微帶過就太可惜了

本期專欄將更深入的介紹,中醫的整體邏輯架構以及套用陰陽五行的理論

如何分類症狀、治病、問診、還有病因的歸類,就讓我們一起往下探索中醫的奧秘吧

 

陰陽五行學說

陰陽五行,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;中醫的診療與判斷都是源自此理論而得出的

陰陽

陰陽代表體內的「物質」與「機能」,同時也代表身體的「抑制」與「興奮」兩種基本過程

而陰陽失調(過盛&過衰),是為形成疾病的主因,也可以做為疾病的簡易分類

中醫學用『血氣』來概括描述物質與機能,所謂的「血」,包含了血液與體液等物質;「氣」則是泛指從局部到整體的身體機能

簡單的說:一切亢進的(浮)、興奮的(實)、有熱性傾向的(熱)都歸「陽証」;潛伏的(裏)、衰弱的(虛)、有寒性傾向的(寒)都屬「陰証

五行

五行,即木(肝)、火(心)、土(脾)、金(肺)、水(腎)

依照五行的屬性,將自然界和人體組織歸納起來,同時以「相生」和「相克」的關係說明臟腑之間的調整與本能

運用五行學說,進而解釋人體內臟的相互聯系及生理、病理複雜變化,作為推斷病情和療法的依據之一

致病因素

  •    內因

  也稱做內傷,泛指內損臟氣而成病的因素。包括:喜、怒、懮、思、悲、恐、惊(七情)以及飲食所引發的病症

  •    外因

外來的因素刺激,通過皮膚和黏膜等感受器官,而感染各種傳染性的疾病。包括:風、火、暑、濕、燥、寒(六淫)

  •    其他因素

  因為突然意外的損害而產生,如蟲獸咬傷和中毒等

 

病因和診斷

:主要指空氣的流動從而刺激到身體,導致調節機能產生障礙、進而引發病變,如傷風咳嗽(外風),但對於神經系統的病變如頭目暈眩、腰足麻痹等,則屬「內風」

:有亢進、興奮的含義。通常代表著急性炎症的進行期或是體溫有上升嚴重的情形

 

:是指由於夏季氣候炎熱刺激身體,因而誘發的疾病。發病後呈現壯熱、口渴、疲勞多汗,或昏悶不醒、小便赤澀等

:指空氣潮濕,或新陳代謝與排泄有異狀,蓄積或分泌著多餘的水液,因而發生的症狀。特徵為軀體有疲憊或痛感,大小便的排泄不適等情形

:是指氣候乾燥或體液乾燥所致的病變

:是由於寒冷氣候而導致的疾病。初期症狀為惡寒、發熱、頭部頸部痛等,此謂感冒之「外寒」。又如機體受了病因的刺激後,機能受到明顯的抑制,興奮現象降低,因而呈現體溫不足(內寒)

症狀的分析與歸類

八綱辨証:

在分析過病情後,依性質分成四種方向共八綱作為診斷與治療的類別,每個面向皆為獨立不互相影響

 

表裏:辨別病位的內外和病勢深淺

寒熱:區分疾病的性質

虛實:分辨出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(虛指正氣不足;實指邪氣盛)

陰陽:是八綱辨証的總綱。在診斷上,一切疾病皆可分為陰陽兩個面向

 

※此外,還會觀察氣血、經絡與臟腑的狀況加以判斷與分析病癥

四診八法與治療藥物

四診:中醫透過望(看)、聞(聽&嗅)、問(詢問)、切(把脈、接觸)四種診察方式蒐集資料並且得出病狀

八法:在確定病症之後,有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一共8種治療方向

方劑:根據治法、功用,可分為解表劑、清熱劑、補益劑、祛濕劑等 21類

藥物:按其功效的藥性與用法,可分為解表藥、清熱藥、理氣藥、補血藥等20類

結語

現代人較少接觸中醫這方面,因不瞭解而產生距離感與戒備心

懋霖—創新漢方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讓大家都能更認識中醫

整體看下來,中醫其實有著相當嚴謹的脈絡與清楚的邏輯

淺顯易懂的分類方式;同時具備詳細的說明和對應症狀的手段

也是先人留下來的智慧,有機會不妨體驗一下中醫的獨特魅力

 

相關文章:

返回頂端